「军舰行进曲」不但早在十九世纪就诞生,而且还是源自於小学生的歌唱教材。1897年,日本横须贺海兵军乐队的准士官濑户口藤吉(Toukichi Setoguchi, 1868~1941,后来成为日本海军军乐队长)在军乐长田中穗积的鼓励下,尝试为1893年发行的「小学校唱歌」里所收录,由博物学家鸟山启作词的「军舰」重新谱曲,濑户口以二拍子,大调音阶完成的「军舰之歌」新旋律,展现与山田源一郎创作的三拍子原曲完全不同的风格。 
因应1900年日本海军在神户举行观舰式的需要,濑户口进一步将「军舰之歌」改写成管乐(吹奏乐)演奏用的「军舰行进曲」。这首划时代的经典,采用西洋进行曲创作最常使用的三段体结构作成,简四小节短有力的前奏,带出军舰之歌的旋律,经过一次反覆,乐曲进入了中段(Trio)部分。中段旋律引用东仪秀芳於1880年谱作的海军仪式歌「海行かば」(海ゆかば,歌词为《万叶集》里的古文,与信时洁1937年的同名作品旋律不同),濑户口并未让这个庄重的雅乐调,如英国作曲家艾尔加(Edward Elgar, 1857~1934)同时期的杰作「第一号威风堂堂进行曲」(Pomp and Circumstance March, Op.39, No.1, 1901)那样,於中段「希望与光荣的国土」放慢速度,而让旋律继续在敲击乐器伴随的强烈节拍下进行,最后经由一段相当有精神的过门,回到「军舰之歌」的旋律结束全曲。 
最初「军舰行进曲」是降B大调,由於一般人实在难以演唱这样的音域设定,进而被移调降低音高成为G大调,以及最后定版的F大调版本。然而,日本帝国海军军乐队留下一份音高更高,演奏速度相当快的C大调录音,但这也可能是唱片播放时转速快於录音时转速所造成的现象。除了各种军用的吹奏乐版本,1910年首演的管弦乐版,亦呈现「军舰行进曲」的另一种样貌。 
合并东西方价值,曲调明快的「军舰行进曲」在二次大战以前就广受日本民众喜爱,并於各种场合被演出。1934年,名指挥家近卫秀麿带领下的新交响乐团举办了第一次的逍遥音乐会,就著眼於进行曲之於普罗大众的魅力,演出「军舰行进曲」、苏沙(John Philip Sousa, 1854~1932)的「永远的星条旗」(The Stars and Stripes Forever, 1896)、约瑟夫华格纳(Josef Franz Wagner, 1856~1908)的「双头鹰」(Under The Double Eagle, 1902)等多首知名进行曲作品。杰出的进行曲当然可能在战时被用来激励士气,但硬要让「军舰行进曲」背负战争的原罪,根本就是倒因为果。 
1983年,旧日本海军少佐出身的首相中曾根康弘访美,曾在珍珠港事件遭日本重创的美国让海军军乐队演奏「军舰行进曲」欢迎,此外,二次大战期间曾被日本占领的Myanmar(缅甸),则将「军舰行进曲」填上新的歌词以后,做为常态使用的正式军歌,他们以客观的态度去认知一首日本人创作的进行曲,并不代表遗忘了历史。著作权消灭而成为公共财的「军舰行进曲」,同时也是高中(岩手県立盛冈第一高等学校)的校歌旋律,特撮(とくさつ)影集【行け! グリーンマン】的配乐,更一度是パチンコ(Pachinko /小钢珠)屋最热门的背景音乐,这些都和军事一点关系也没有,大众实应以更多元的观点来看待它的角色转换。
现在网络上流传的《慕尼黑军校校歌》最早出自于2000年香港新星唱片公司出版的效果音乐碟《发烧音效》的第一首曲子《西德慕尼黑军校校歌》,后来一直以讹传讹。 

这不是德国军歌,不是纳粹军歌,也不是党卫军军歌,更不是慕尼黑军校进行曲,而是正宗日本帝国海军原创的进行曲。说是德军创作的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,麻烦下次说这首歌的时候自己先去各大网站上查清楚,先考查一番再说! 
但这样的转贴是很不负责任的,不懂的东西需要经过认证才能发表,自己都搞不清楚的东西,随便一粘贴草草完事,也不管对不对。导致的后果就是谣传的产生。互联网上最怕人云亦云。古代就有关于谣言危害的故事,一个叫曾子的人,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,面对邻居的两次提醒,曾子的母亲都不为所动,第三次,当有人来向他母亲说曾子杀人后,她母亲终于害怕地逃跑了,谣言的危害可见一斑。 

  所以,我只想对广大的网友说一句:对于转贴的东西也要负责,没搞清楚就不要胡乱宣传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agatomutsu 的頭像
    nagatomutsu

    nagatomutsu

    nagatomut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